主题: 推荐曾宪军老师关于周邦彦及与溧水的力作

  • 希夷
楼主回复
  • 阅读:2701
  • 回复:0
  • 发表于:2021/10/18 9:18:07
  • 来自:江苏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溧水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溧水县令周邦彦其人其词

作者:曾宪军
        1084年三月的某一天,风和日丽。宋神宗心血来潮,视察大宋最高学府——太学。太学生得到消息,欢呼雀跃,纷纷操笔作文,以期上达天览。已混迹太学五年的周邦彦,闪出人群,一脸轻狂得意,觉得大学可以提前毕业了。神宗如期而至,前院后馆视察完,迩英殿坐定。右丞李清臣将太学生文章一一递于圣上。然而,没有一篇文章能入神宗法眼,直到一篇《汴都赋》呈到殿前。神宗眼前一亮——文采斐然,连连赞叹:佳作!佳作!作者何人?答曰:周邦彦!不得不服,宋朝天子大都学养高深,神宗即刻召见周邦彦,命李清臣在迩英殿当众诵读《汴都赋》。这下尴尬了——“咳咳咳……”《汴都赋》引经据典“多奇古文字”李清臣读不通,这个脸丢大了。好在神宗圣明,不觉得李清臣水平不高。而是《汴都赋》水平高。汴京城佳话一时:钱塘(杭州)人周邦彦“以布衣自结于明主”。
        不久,周邦彦太学毕业,擢升为太学正——留校任教,一个九品芝麻官。周邦彦以为这个芝麻官只是一个基层锻炼,光明的仕途在等着自己。然而布衣终是布衣,周邦彦一直等到神宗驾崩,还在芝麻官任上。这年是1085年,他尴尬了。周邦彦,生于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父亲对他寄予很大的希望。为他取名邦彦,字美成,引用《诗经·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期望他日后成为国之栋梁。儿时,父母对他很好,用他自己的话说,“弗鞭弗笞”(从不打屁股),把他惯成个熊孩子,以至“不为州里推重”。宋初,科举之外还有贤举,一个人品德好,乡民推荐也可以走上仕途。其实熊孩子周邦彦“博涉百家之书”,20岁时一篇《祷神文并序》名振乡里,但他名声太差,时人评他“疏隽少检”,即不自律不检点。宋神宗元丰二年,即公元1079年,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奉诏增太学生,年方23岁的周邦彦正好赶上这个“扩大招生”的机会,他通过了州县选拔考试,被选拔为太学生。于是,他辞别父母,向汴京进发。“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是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对钱塘富丽发达的描写,但周邦彦到了汴都,才知道京城更繁华,“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周邦彦初进汴京,被这个花花世界震惊了。恰如他在《汴都赋》中所描述的自己来自“微邦陋邑,未睹乎雄藩大都”。
        宋代官妓流行,设曲坊,相当于现在的ktv,是才子与佳人谈情说爱的地方。文人乐此不疲,不受道德谴责。当时艺妓多善唱曲子,文人雅集,官僚饮宴,一定要歌妓助兴,词手们往往即席填词给她们演唱,这就是后世所谓的“艳词”(花间词)。熊孩子周邦彦是填词高手,课余时间,一头扎进“柳陌花衢”。都说艺术源于生活,于是有了这首《少年游·并刀如水》“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直是少人行。”见识一下宋人是怎么吃橙子的:先用一把锋利的刀对半切开橙子,再用盐水浸泡一会,然后一瓣瓣,掰了吃(估计宋时橙子太酸。又不是吃菠萝,不然用盐浸干嘛)。这首词与《汴都赋》一样,引经据典。“并刀”“吴盐”分别出自杜甫诗句“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和李白的《梁园吟》“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如雪。”其实这首《少年游》算得上名篇,画面清新软媚:已是三更天,屋外天寒地冻,屋内暖意融融,床被热乎乎。兽炉薰香袅袅,一曲笙歌潇洒后,女子纤指剥橙,对男子轻声道:这么晚了,你有住宿的地方吗?城外霜很浓,马走着打滑,都没什么行人……到此为止。这就是词,如果加上一句“你就别走了”,就俗了。神宗驾崩,继任者哲宗才十岁,高太后听政。神宗时,两位大咖斗法(王安石与司马光)官僚们分成两个阵营。神宗驾崩后,高太后停止变法。变法肇始者王安石下岗,司马光任宰相。这时守旧派开始秋后算账,连《汴都赋》也翻了出来——周邦彦在文中盛赞神宗的丰功伟绩,被疑似赞成变法。固然,一个九品芝麻官对新政变法没有多大影响,但旧派的打击对象广泛,周邦彦被划在了王安石阵营。还好,宋代善待文官,周邦彦只是京官外放。
        1087年邦彦出任庐州(合肥)教授。可是他不甘于这种闲差,没有忘记艺术源于生活的真理,他游历了长安,又在荆州呆了几年,继续寻找那些愿意给他剥橙子的姑娘。所以,古代车马虽慢,但只要你愿意出门,你就可以爱上很多人。精通乐理的歌女与文人墨客相遇,一个有曲,一个有词,相见恨晚,分别恨早。但大家都心知肚明,逢场作戏是没有结果的,就算是花花公子柳永也知道“…多情自古伤离别…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爱了就爱了,分了就分了。但周邦彦不一样,他像一头反刍的牛,每每一段姻缘过后,总是回忆、伤心、窃喜,甚至故地重游。清人刘熙载说他品格意趣低下,称之为“周旨荡”。且看这首《尉迟杯》“……冶叶倡条俱相识,仍惯见珠歌翠舞。如今向、渔村水驿,夜如岁、焚香独自语。有何人、念我无聊,梦魂凝想鸳侣。”——落泊偏僻渔村,他焚香自语,炫耀曾经惯见珠歌翠舞,什么样的女人没见过。他把歌女比喻成柳叶倡条,喻意她们质地轻,易攀折。却又妄想孤单寂寞时,天上能掉下个林妹妹陪陪自己。看来当年家乡人民的评语“疏隽少检”,并没有夸张。
        元祐八年,即公元1093年二月,春寒料峭,周邦彦被任命江南东路江宁府溧水县令,这年他37岁。从教育岗位转到行政岗位,这个转身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激情,初来乍到,他对溧水印象不好。此地虽在江南却是个“负山之邑”“官赋洁穰,民讼纷沓”——溧水多山丘陵,百姓负担重,纠纷多。这年梅雨季,周邦彦到了无想山,于是有了这首《满庭芳·夏日无想山作》“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dan四声)枕,容我醉时眠。”与其他作品一样,这首词同样大量引经据典。“老”使长大之意,“肥”使饱满成熟之意。引用杜甫诗句“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绝句漫兴》);杜牧的“风蒲燕雏老”;白居易的“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词的大意是:暖风吹大了小莺。雨水肥润了梅子。
        正午,大树荫下好乘凉。(估计来了一阵太阳雨,作者淋湿了,心情直转而下)溧水地势低洼,又靠近山,要经常起炉子生火,烤湿衣服。我正烦闷着呢,乌鸦自鸣得意飞来飞去,那边小桥传来流水声。我还是倚着栏杆发会呆吧:满山黄芦苦竹,感觉自己像白居易当年被贬江州(江西九江)的模样,真希望乘船去追寻他的踪迹。啊,年复一年,我真像一只家燕,到处漂流,在屋檐下借宿。哎,身外之事不烦了,还是同酒杯多亲近吧!我就是一个江南倦客,憔悴了,累了。再也受不了快节奏音乐刺激了。以后谁搞歌舞筵宴,请先在旁边安排一套枕席,让我喝醉了,一边睡觉去吧。人到中年,周邦彦油腻了。
         中国传统文人讲究,姓名之外,还有字、号。到宋代,道教盛行,徽宗自诩“教主道君皇帝”;苏轼,号铁冠道人,又号东坡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所以,在古代,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个文人,没有号,你都不好意思出门。但是,周邦彦,字美成,没有号。人到中年周邦彦居然没有号?这得从他的家世说起。周邦彦祖上并不显贵,他父亲周原育有三男一女(邦彦最小),是个医术不错的江湖郎中。一日行医,周原遇到一个“异人”,给他上了一节如何修仙的课程。临走,留给他一套秘笈,大概是“精炼水银,能得长生不老丸。”周原激动得不行,回家后,架起炼丹炉,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炼出一颗“长生不老丸”。他吃下了这颗“丸”,做了三天三夜恶梦,差点丢了性命,幸好他学医,知道这是中毒症状,于是放弃了修仙的梦想,并立下家规:从此,子孙不得近道。? ?家规不可违,周邦彦谨遵父训,一直没入道,更没有号。溧水县衙主簿,看出周邦彦的心事,请他来到衙内一间厢房。这是一间荣誉室,厅壁上详细记载着历任知县的履历。
        周邦彦盯着一行字“周邠,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知溧水”。周邠,周邦彦的叔叔,仁宗嘉祐八年进士。也就是说,12年前,周邠任过溧水县令,并且周邠信道教。主簿暗示:叔侄同为溧水县令,继承叔叔志向,似乎并不违背家规。另外,周邠的人际关系还在,茅山道士卢至恭得知周邦彦官知溧水,请他去“第一福地”茅山一游。周邦彦欣然往。在茅山宿灵观,卢至恭给周邦彦安排了入道宣誓仪式,送他三本真经,《上清经》《上清大洞真经》《黄庭经》。周邦彦皈依道教,自取号“清真居士”。并赋诗一首《宿灵仙观》“灵宫耽耽虎守谷,羽褐出山邀客宿。稽首中茅司命君,四叶秉符调玉烛。鸣金击石天相闻,游飙倒影声磷磷。戏上云崖撼琼树,脱叶出溪惊世人。”信仰道教,令周邦彦感觉人生有了奔头,整个人为之一振,他重新装修了县衙。县花圃整饬一新,移植了各色梅花,给水榭起名“姑射(yi四声)亭”,当然这必有典出——《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池中种了莲提名“新绿池”,自命住处“萧闲堂”,出自唐?顾况《山居即事》“下泊降茅仙,萧闲隐洞天”……没有史料显示周邦彦,对仙丹痴迷。
        周邦彦信仰道教 只在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重塑“三观”,周邦彦词风为之一变,每得清闲,搬把椅子,拿把扇子,躺在花圃水榭,度曲填词,清唱几段。且听《鹤冲天·溧水长寿乡作》“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据说这首词是周邦彦所有作品中最浅显易懂的一首。以至于,很多古典词集不收录,香港教授罗忼烈在《清真集笺注》中说,“此词并无深致远逊溧水他作,故陈本不收。”要知道周邦彦精通音律,工作室自命“顾曲堂”,自比三国周瑜,以“雅词”著称(传说周瑜精通音乐,有“曲有误,周郎顾”之典故)。现在突然写这么一首通俗词曲,被人鄙视了。他无所谓,要想进步,不必在乎。
        由此看出,道教对周邦彦影响甚大。在溧水任上,周邦彦丰产,今存诗有《仙杏山》《过羊角哀左伯桃墓》《楚平王庙》《竹城》《无题》《芝术歌》《宿灵仙观》《投子山》《凤凰台》《越台曲》《茅山白鹤庙记》《晚憩杜桥馆》《夙兴》;词有《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隔浦莲·中山县圃姑射亭避暑作》《鹤冲天·溧水长寿乡作》、《风流子》(新绿小池塘)《红林檎近》(高柳春才软)(风雪惊初霁)《丑奴儿》(肌肤绰约)《玉烛新》(溪源新腊后)《菩萨蛮》(银河宛转)《三部乐》(浮玉霏琼)《花犯》(粉墙低)《品令》(夜阑人静)《西河》(佳丽地);文有《萧闲党记》、《插竹亭记》已散佚。篇幅有限,不一一展开。初来溧水,周邦彦游山玩水的同时,也考察了民风,他发现溧水人民忠厚老实,就是太信鬼神,“俗敬魅魑”。确实也是,直到今天,溧水人信仰之多令人惊叹:杨泗庙、城隍庙、五猖庙、关公庙、财神庙、大王菩萨庙……其实这些“魅魑”,大多并不是虚构,而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只是溧水人懂得感恩,祭祀那些在苦难中为拯救苍生作过贡献的人。? ? 如此温顺的百姓,没让周邦彦操什么心,他“弦歌为政”,经过三年“拨繁治剧”溧水百姓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以至于80年后(宋已南渡)一个叫强焕的人来溧水任县令,仍然能听到老百姓夸周邦彦为官清廉,治绩卓著,当然,还有一直被传唱的清真词。溧水就是这么神奇,刚来这里的人,总觉得它偏僻,平淡。久了,又不禁感叹,溧水来了才知好。周邦彦刚来时,说溧水“地卑山近”,其实就是穷乡僻壤的意思。但他还是爱上了这个地方,这里有他的信仰,有不用操心的溧水人民。他经常下乡暗访,饭点到了,随便到某个百姓家蹭个烟火,在小院水井旁,一起做个烧烤。历春夏秋,周邦彦在溧水迎来了第一个冬天,他发现这里冬天很美,因为梅花开了。如果说周邦彦年轻时,因艳遇写艳词格调低下,中年言志“无事小神仙”,太过“咸鱼”(周邦彦曾自嘲是一条“曳尾鱼”),那么,他在溧水写下的大量咏梅词,可属词中上品,直接将溧水梅乡的历史,毫无疑问地,推向了一千年前。如果一定要给周邦彦立像,应该立在溧水梅花山。
        且看这首《玉烛新》“溪源新腊后,见数朵江梅,剪裁初就。晕酥砌玉,芳英嫩,故把春心轻漏。前村昨夜,想弄月黄昏时候。孤岸峭,疏影横斜,浓香暗沾襟袖。尊前赋与多材,问岭外风光,故人知否。寿阳谩斗,终不似、照水一枝清瘦。风娇雨秀,好乱插繁花盈首。须信道,羌管无情,看看又奏。”陈思在《清真居士年谱》上说“溪源”即出庐山三派入秦淮之水。也就是说,这首咏梅词写于溧水东庐山秦淮源头。欣喜,从此秦淮源,又有了宋词的底色,不知邦彦所见“数朵江梅”仍在?“晕酥砌玉…故把春心轻漏”——万里冰封,东庐山有一朵春天。再看这首《红林檎近》,“风雪惊初霁,水乡增暮寒。树杪堕飞羽,檐牙挂琅玕。才喜门堆巷积,可惜迤逦消残。渐看低竹翩翻,清池涨微澜。步屐晴正好,宴席晚方欢。梅花耐冷,亭亭来入冰盘。对前山横素,愁云变色,放杯同觅高处看。”尽管邦彦仍引用典故,但越来越通俗易懂,词意更欢快。“才喜”“正好”“方欢”——作者这是有多么充实喜悦,面对过往,再也不叹“给我个破席子,喝醉一边睡去吧。”如今任凭风云变化“放杯同觅高处看”。
         这首《菩萨蛮》更绝,“银河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溧水“梅”景已经让老天爷嫉恨了。下雪!封枝!“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一阵大雪后,估计老天爷后悔了,正所谓:“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冬去春来,周邦彦给了溧水一个极富诗意的名字——“水云乡”。
        且看《红林檎近·咏雪》“高柳春才软,冻梅寒更香。暮雪助清峭,玉尘散林塘。那堪飘风递冷,故遣度幕穿窗。似欲料理新妆,呵手弄丝簧。冷落词赋客,萧索水云乡。援毫授简,风流犹忆东梁。望虚檐徐转,回廊未扫,夜长莫惜空酒觞。”多年以后他回忆溧水,仍以“水云”相称——“鬓点吴霜嗟早白,更谁念、玉溪消息。他日水云身,相望处、无南北。”溧水是他一生最相安的地方。公元1094年哲宗亲政,改年号“绍圣”,废除旧法,起用变法派。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溧水任届期满,周邦彦奉令回京。这距离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离京外任已经10年了。周邦彦年逾不惑,在自己刻意营造的神仙世界中陶然自乐,似乎已经置身于政治纷争以外了。临行前写下了这首《花犯》:“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同宴喜。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相将见,脆丸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罗忼烈认为此词为周邦彦在溧水最后一次赏梅之作。“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表达了对梅乡溧水的依依不舍。他途经江宁,见到范蠡所筑的越台,一片荒颓,又吟诗一首《越台曲》:“玉颜如花越王女,自小娇痴不歌舞。嫁作江南国主妃,日日思归泪如雨。江南江北梅子黄,潮头夜涨秦淮江。江边雨多地卑湿,旋筑高台匀晓妆。千艘命载越中土,喜见越人仍越语。人生脚踏乡土难,无复归心越中去。高台何易倾,曲池亦复平。越姬一去向千载,不见此台空有名。”回京后,周邦彦任国子主簿。哲宗召见了他,并表达了他对《汴都赋》的兴趣。周邦彦心领神会,又作《重进汴都赋》。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25岁的哲宗皇帝去世。徽宗即位。新皇帝鼓励人们畅所欲言,声称“其言可用,朕则有赏;言而失中,朕不加罪。朕言唯信,非事空文。”很多人积极进言,周邦彦却表现平淡,没有加入进言的行列。但徽宗命蔡京给周邦彦传个话,希望他作些盛世颂歌,像《汴都赋》那样的。但是周邦彦却回说:“某老矣,颇悔少作”。徽宗碰了钉子,也表现了大度,没有追究周邦彦。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周邦彦担任朝廷最高音乐机构大晟府提举官。徽宗希望他“以盛德大业及祥瑞事迹,制词实谱”,粉饰升平。周邦彦又让皇帝失望了,他在大晟府做了大量学术工作,整理了许多古曲,制订度曲的标准。南宋学者楼钥在《清真先生文集序》曾记述晚年周氏:“委顺知命,人望之如木鸡,自以为喜。”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周邦彦66岁,被朝廷打发到南京(河南商丘)干休所——鸿庆宫养老。由扬州赴任途中,方腊在他的家乡起义。
        过天长,作《西平乐》:“元丰初,予以布衣西上,过天长道中。后四十馀年,辛丑正月二十六日,避贼复游故地,感叹岁月,偶成此词。稚柳苏晴,故溪歇雨,川迥未觉春赊。駞褐寒侵,正怜初日,轻阴抵死须遮。叹事逐孤鸿尽去,身与塘蒲共晚,争知向此,征途迢递,伫立尘沙。追念朱颜翠发,曾到处、故地使人嗟。道连三楚,天低四野,乔木依前,临路敧斜。重慕想、东陵晦迹,彭泽归来,左右琴书自乐,松菊相依,何况风流鬓未华。多谢故人,亲驰郑驿,时倒融尊,劝此淹留,共过芳时,翻令倦客思家。”这可能是周邦彦最后的遗作。
        不久,他卒于鸿庆宫之斋厅。六年后,宋南渡。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