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看似“人畜无害”的心灵鸡汤,少看怡情,多看伤身

  • 章燕
楼主回复
  • 阅读:6784
  • 回复:0
  • 发表于:2016/1/17 9:19:26
  • 来自:江苏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溧水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鸡汤文”的一大毛病就过于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积极”“乐观”“努力”等主观因素。其实这些也很重要,但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有时可能南辕北辙。
    今天的泪水,会是你明天的成长;今天的伤痕,会是你明天的坚强。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
   
类似的句子在微信圈如火如荼地传播。而事实上,笔者看到的现象是对于爱流泪的人,今天的泪水换不来明天的成长,那个爱哭的林黛玉至死都在流泪。选择了远方的人,未必能如愿以偿,当一个人千辛万苦不顾一切地努力后,结果仍可能是失败。
   据说微信圈“爆款”文章绝大多数是鸡汤文,从标题可见一斑:《谢谢你陪我把生活过成梦想》《时间会证明一切》《有一种女人嫁给谁都幸福》。


  “鸡汤文”有市场,“煲鸡汤”很赚钱
    鸡汤文最初也是舶来品。它来自美国从1993年到2008年出版的系列畅销书《心灵鸡汤》。这些书大多用简短的故事讲述着积极的人生道理,还细分为针对特定人群的鸡汤,比如:母亲鸡汤、囚犯鸡汤、祖父鸡汤、祖母鸡汤、儿童鸡汤,林林总总。
    目前仅在美国和加拿大《心灵鸡汤》的销量就超过了 1.12 亿本,差不多有 200 本书被印刷并译为超过 40 种语言。仅少女系列就超过14种,专门卖给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少女。还有一系列衍生产品,包括以心灵鸡汤为主题的贺卡、挂历、礼包、宠物食品、服装、游戏碟、DVD、《圣经》。
    靠着这些积极向上的书籍,《心灵鸡汤》系列最开始的两位策划者杰克·坎菲尔德与马克·汉森都成了富翁。他俩的正式头衔都是“motivational speaker”(励志演讲家),他们到世界各地巡回演讲,给人们“灌鸡汤”,赚得盆满钵满。
    在中国,心灵鸡汤最早在诗歌界找到了生长的土壤。80年代末,汪国真的诗句以其朗朗上口、浅显易懂和浓郁的励志色彩成为教科书级别的鸡汤诗句。
    后来又有一大帮从《百家讲坛》之类地方出来的学者,不管主题是国学还是股票,效果是要给在座各位带来欢笑与慰藉。《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国内累计销量已达600余万册并多次再版,被译为30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
    据笔者观察,鸡汤文可分为几种:励志型,如“你勇敢,世界就会让步。你要不断地勇敢再勇敢,它就会屈服”;哲理型,从一个小故事得出一个“人生哲理”;安慰型,如“莫要悲伤,为他你不值得离开一棵歪脖树,整片森林任你挑”。不管是哪一种,共同的特点是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
    喜欢阅读心灵鸡汤者,往往处于一种迷茫、伤感、脆弱、需要引导和帮助的状态下。当一个人事业遭受重挫时,这时有人告诉他“只要努力过,奋争过,你就会发现,伤口上长出的鲜花,会更加的绚丽夺目”;当一个人失恋受创时,如果有人告诉她:“不要悲伤,不要绝望,未来的路就在前方,总有一个对的人在不经意的角落等着你”,这些话语确能给人心灵慰藉。
    最近,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心理学家做的一个实验也呼应了这种现象。在一项涉及845人的实验研究中,心理学家检测了某些人是否更容易接受励志名言。实验中,研究人员向参与者提供一系列引文,并询问他们是否同意这些引文的观点。此类引文有:水滴石穿,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一个焦虑的人是他们自身的囚犯;隐藏的意义是种无与伦比的美等。
    调查结果显示,有些人更容易接受此类励志软文。喜欢此类励志软文的人一般反应能力差、认知能力低,更容易接受宗教、超自然现象或者阴谋论的观点,也更加沉迷于补充与替代医学(补充与替代医学内容包括针刺、瑜珈、气功、草药及其提取物、静坐默念等自然疗法)。
    微信圈热衷转发鸡汤文的一般都是以下几类人:阅历尚浅的年轻人或者教育背景不高的成年人抑或是有点宗教倾向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容易轻信他人,缺乏批判怀疑精神。
   “鸡汤文”经不起推敲,不具有现实指导性
    
哲理型鸡汤文表面上看让人脑洞大开,细究起来却经不起推敲。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的饮料,便利店3块,饭店30块。所以,个人价值取决于所在的位置。等等!你不是还告诉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吗,放在什么位置又有什么关系。
    有一本鸡汤书上同时出现这样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去某公司求职,老板说,千万别去推公司里一扇门,大家说好。然后老板也没解释为什么,说自己有点事情马上回来,就把一群人晾那儿走了。然后那个年轻人去把门打开了,里面一张纸条:你被录用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拘泥于条条框框,敢于尝试。第二个故事。
    一个年轻人帮一个老人看住一个什么东西,老人说不能打开,也没解释为什么,然后年轻人就老老实实没打开。老人回来,对他狡黠一笑,你没打开吧?你真是一个好青年,给你几百万之类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诚信。
    请问,到底什么时候能打开啊。
    同样的自相矛盾也出现在一些“名言警句”中,有网友总结:俗话说好马不吃回头草,可俗话又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俗话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何况,网络上流传的很多“名人名言”是伪造的。比如柏拉图说:“分手后,不可以做朋友,因为彼此伤害过。不可以做敌人,因为彼此深爱过。”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何时竟摇身一变成了情感大师?
    躺枪的还有央视名嘴白岩松。微博、微信圈上曾出现过不少“岩松经典语录”。2013年初,白岩松就曾通过央视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发表声明,称网上流传的一些借白岩松之口的言论,其实很多并非出自本人,
    例如,“有时候,觉得自己其实一无所有,仿佛被世界抛弃;有时候,明明自己身边很多朋友,却依然觉得孤单;有时候,走过熟悉的街角,看到熟悉的背影,突然就想起一个人的脸;有时候,突然想哭,却难过得哭不出来;有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觉得寂寞深入骨髓;有时候,突然找不到自己,把自己丢了。”对于这句话,白岩松明确表示:“没说过。我没这么文艺青年。”
    对于一些“鸡汤哲理”,如果脱离具体情境作为人生指南,后果可能很可怕。如果一个高中生平时成绩一般,硬要以清华北大作为人生目标,并鼓励自己“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他不考虑自身成绩、不考虑这些大学的录取线,总之一切客观因素不管,认为只要努力,就有回报,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鸡汤文”的一大毛病就过于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积极”“乐观”“努力”等主观因素。其实这些也很重要,但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有时可能南辕北辙。
    临床心理学博士史蒂芬·布莱尔思在《不靠谱的伪心理学:破解心理呓语的迷思》一书中说,面对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找到了励志心理学这样一种删繁就简的方法,它轻描淡写地把意见、意识和可靠的事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给读者一种强大的自我安慰。
    有的鸡汤文正是有一种自我安慰的效果,而且它更多的体现为人们的一种愿景和美好幻想。而如果过分夸大这种愿景并把它平移到现实中,结果就如堂吉诃德大战风车。
    结语
    笔者并不反对所有的励志文,只是要看具体情境,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鸡汤”。如果看到励志讲道理的文字,就贴上“鸡汤”标签,并不妥当。对于鸡汤文,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而如何鉴别“鸡汤”,则需要你的火眼金睛和独立思考的大脑。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