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候选人】葛华钦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 章燕
楼主回复
  • 阅读:1384
  • 回复:0
  • 发表于:2016/1/28 8:30:06
  • 来自:江苏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溧水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记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葛华钦





    在特殊教育学校,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中有的无法领略世界的七彩斑斓,有的无法聆听自然的美妙之音,但是他们并不孤独,因为有许多人在为他们默默付出自己的爱,为他们传授知识和生存技能,为他们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的“家”。在这个特殊的家庭里,“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葛华钦就这样无怨无悔扎根30年,守护一批又一批特殊儿童快乐成长。
    从无到有,创办属于特殊孩子的学校
   “让孩子们日后‘残而有为,活出尊严’,是我最大的愿望。”葛华钦说。
    时光追溯到30年前。那时,葛华钦任教于溧水县富塘小学。有一次,一名聋哑孩子站在教室外,眼神中充满对知识的渴求,然而因为隔着“残疾”这一扇无形的门,这名孩子被校园“拒绝”。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的无助让葛华钦百感交集。“他们应该和所有的孩子一样,也有受教育的权利,拥有幸福的生活。”葛华钦说。
    1986年,听说南京要在溧水、六合、浦口、高淳、江宁5县创办一批聋哑学校,葛华钦坐不住了,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放弃富塘小学副校长一职,主动请缨挂帅,参与溧水聋哑学校创建工作。
    建校初期,没有校舍,葛华钦向乡中心校借了一间会议室作教室,两间房屋作学生宿舍。基础“硬件”好歹有一些了,没有学生怎么办?“葛校长带着我们骑着自行车,跑遍了溧水县16个乡镇,一个一个地找学生,他好像有用不完的劲。说实话,我当时宁可回家种地。”当时跟随葛华钦一起创办聋哑学校的杨锦老师谈起当年的经历,“有一次,奔波了一整天后,他瘫软地坐在石头上。那一瞬间,我才觉得他也有累的时候,只是从不把痛苦、无助的一面表露出来。”
    1986年10月中旬,溧水县聋哑学校如期开学了,18名学生全部免费入学。当时葛华钦32岁,加上他,学校才3名教师。“没有教科书,他就带我们从上海一捆捆地扛回来;担心孩子们起居不能自理,他就干脆住到学校,日夜看护。洗衣、擦身、盖被子、掖蚊帐……对孩子们呵护备至,从无怨言。”
    因为把心都给了学生,葛华钦对家庭的照顾少之又少。父母年迈,每到农忙季节,家里7亩田全靠妻子一人忙活,来不及收割时,有近5亩多稻子烂在地里。“你怎么忍心看着全家人饿肚子没粮吃?看着60多岁的老父亲走几里路挑水回家?你就真不顾我们的死活?”妻子哭得很伤心,葛华钦低头不语。他知道自己对不起家人,可学校的孩子们更离不开他,他只好每周抽时间回家,把重活累活干完后连夜赶回学校。
    在葛华钦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渐渐地,师生队伍庞大了起来。葛华钦争取到了5亩地,之后他带着教师们一砖一瓦地盖起了7间平房。他说,这7间房子,才是真正属于特殊孩子的学校!
    从“葛爸爸”到“葛爷爷”,关爱从未降温
   1997年春天,溧水县聋哑学校正式更名为“溧水县特殊教育学校”,并增设了培智部。幸儿是一名先天智障的孩子,被养父送到这里来读书。
   “来到学校的第一天养父就去世了,我好孤独,这时,葛爸爸会悄悄地坐在我身边,拉着我的小手安慰我”说起往事,幸儿眼里噙满了泪花,“今天我要告诉葛爸爸,我们每个孩子都爱您。”
    爱的背后,是无私的付出和无悔的选择。有一年,一个刚入校5天的孩子,因为想念父母离校出走,葛华钦带着教师骑着自行车四处寻找,山路泥泞摔伤了手脚,也不放弃。一位教师回忆说,就在这个时候,大家被一个电话惊呆了。“喂,什么?现在人在哪?好,我知道了。”原来葛华钦的儿子突遇车祸在医院抢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葛华钦选择继续寻找走失的学生。“找到学生后,我看见葛校长一个人站在角落里,偷偷地抹眼泪。”葛华钦强忍着内心的剧痛和担忧,把爱又一次地给了学生。
   从“葛爸爸”到如今的“葛爷爷”,在溧水特校,学生对葛华钦的称呼一直带着暖心的温度,并成为学校一道美丽的风景。
    随着学校渐渐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师生们的精神面貌也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然而一封学生的来信,再一次让葛华钦陷入了抉择的境地。
  “老师,我就是想在社会上好好做人,可是我找不到工作,这让我怎样生活”这封信像是惊雷,让葛华钦从取得成绩的喜悦中惊醒。
    如果能让孩子们在学校就掌握从业的技能,如果这种技能又是社会所需要的,如果学校就能成为一些孩子就业的地方,一连串的“如果”浮现在葛华钦的脑海里,终于,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建立教育、培训、就业为一体的实践基地,不仅让残障孩子有书读,还能有好工作。“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去生活,才是他们最需要的尊严。”
    把荒山变良田,帮助学生有尊严地生活
    患有脑瘫的经明是溧水特校第一届培智部学生,现年25岁的他不仅生活能自理,还熟练掌握了果鸡养殖技术。记者前不久见到经明时,勤快的他正在打扫鸡舍。由于患有脑瘫,经明不能自如地与记者交流,但当提及葛校长时,他马上竖起大拇指,用力点头,吃力地说:“好、好!”
    从无到有,从办学校延伸到办实验基地,再到首次开创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如今,在溧水特校,像经明这样的学生,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方“田地”。但是,很少有学生知道,在他们小有成就的背后,葛华钦和教师们付出了多少辛劳。
    2001年,葛华钦向当地政府申请划拨溧水县石港村附近300亩荒山作为教育培训就业基地,并把特殊教育学制由9年延长到12年,增加了3年的基地实践技能培训,同时基地无偿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
    然而,开垦荒山是一项极其艰苦的工作。“说基地是葛校长和老师们一锄一锄挖出来的,这话一点儿也不夸张。”溧水特校教师王成琴告诉记者,当时一顶草帽、一副手套、一双胶鞋是葛校长每天的“标配”,为了省下用工费,他带着全校19名教师从荒山中开垦出了180亩土地。
    每次干完活,葛华钦和教师们都是一身汗、一腿泥、满手水泡,但大家却都没有一句怨言。基地有了,还缺教师,什么样的教师最适合这里的孩子呢?葛华钦四处努力,先后从南京农业大学引进了7名种养殖专业的高材生。不仅如此,他还建立了现代化的玻璃温室、组培室,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们学到最先进的种养殖技术。果树修剪,花卉种植,葛华钦和专业教师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践,掌握了先进的种养殖技术后,再手把手地教给孩子们。
    基地建设初期,每个大年三十的晚上,葛华钦总是通宵值班,陪伴坚守岗位的残疾工人共度除夕。每逢大风大雨或大雪天气,不论白天和夜晚,他都要第一时间赶到基地,查看工人是否安全,设施设备有无损坏,鱼池冲垮了没有,大棚吹坏了没有,鸡舍、羊圈压塌了没有……如有情况发生,都要第一时间组织教师抢险救灾。
    13年过去了,现在的教育培训就业基地已扩张到800多亩,牡丹园、葡萄园、盆景园、水产养殖区等初具规模。其中,牡丹园种植的牡丹有近500个品种。同时,苗木基地、花卉超市、蔬菜大棚和现代化的智能恒温室等也一应俱全。27名残疾学生毕业后留在基地工作,现在他们的月收入已超过了3000元。“我的儿子在基地上班,现在已经结婚。我时时在想,如果没有葛校长提供给他这样一个就业的机会,他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幸福的、受他人尊重的生活。”谈起葛华钦,学生家长曹凤英一肚子的感激。
    望着满山葱翠,葛华钦并不满足。由于溧水城市建设规划,溧水特校教学区和基地正面临搬迁,这意味着学校即将迎来第三次创业。面对未来,葛华钦思路很清晰:一是基地扩建后总面积将有1500亩,可同时容纳500名残疾人培训就业;二是这里的教育、培训和就业要实现由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过渡;三是让每个人对未来有希望,各类学生有不同的出路,如帮助听障学生升入高校继续深造,鼓励帮助中、轻度智障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后去社会就业,把暂无就业方向或创业困难的毕业生留在基地边就业边学技能,协调地方政府为毕业生提供优惠政策,助其创业等等。“和以前相比,现在好多了,虽然道路艰辛,可我乐在其中。要问我图什么,我就图能实实在在地为残疾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葛华钦今年已60岁,虽面临退休,他却丝毫没有松懈,每天仍然最早到基地,最晚离开。他说:“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面对鲜花和荣誉,葛华钦的脑海里却在想着基地未来的规划,他怀揣着的不仅仅是书本、孩子的饭碗,更重要的是孩子今后的人生价值。在他的眼里,这些孩子只是受伤的花朵,只要精心呵护,就可以开得更灿烂。800亩的实践基地,何止是一道从无到有的风景线,更是一位教师用一生的智慧去撰写的一本教科书,它适用于全社会的每一个人去阅读。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