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赵家女婿魏良臣作者陈春生

  • 和谐快乐
楼主回复
  • 阅读:2772
  • 回复:1
  • 发表于:2017/5/4 10:13:58
  • 来自:江苏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溧水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赵家女婿魏良臣

陈春生

      《顺治溧水县志》的《隐逸传》中,专门介绍了洪蓝镇何林坊村赵氏家族始祖赵林和他的儿子赵三捷的事迹。

       文中写道,赵林是汉太傅的玄孙,很有才华,宋徽宗宣和年间,赵林多次被聘请做官,可是他却不赴任,从河南南阳来到茅山隐居,不久他在溧水之南购买了田地,而且建造了别墅,后来人们称之为“赵庄”,从此赵姓居住于溧水,后来赵家人丁兴旺,人口繁衍得很快。

       赵林的儿子赵三捷,字公武,年少时好学,不入仕途,性格磊落不群,编纂了《赵氏宗谱》,把溧水赵庄的祖先从汉朝到宋朝两千余年的赵氏历史写得一目了然,看过宗谱的人都认为他很有才能。撰写了《赵氏谕后文》凡900多字,谆谆告诫赵氏后人。

       这赵三捷的小儿子名叫赵震,参加过国史编修,一个女儿嫁给了南宋宰相魏良臣,也就是说,魏良臣是赵家的女婿。

       魏良臣生于北宋绍圣元年(1094)八月二十三日,卒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四月十七日,享年69岁。少年时入建康郡学,与秦桧、范同、段拂、何若等人为同舍生,此五人后皆位至宰相。

       关于魏良臣的仕宦生涯,元人张铉纂修的《至正金陵新志》卷十三载:

       魏良臣字道弼,崇教乡南塘人,负质瑰伟,少游郡学归,母病已殛,良臣割股为糜以进,下咽即安,闾里称孝。宣和三年(1121年)登进士第。初拟丹徒,诣阙投匦,函伸太学陈东冤,天下高其义。调严州寿昌令,以县最闻,召对,除敕令删定官,迁吏部郎官。金人犯高邮,择使讲和,上曰:“魏良臣颇有气节,宜往。”使还,旧相去国,廷议不协,丐以祠归,闲废累年。上念之,除礼部郎官,迁左右司、检正。秦桧当国,欲畀以言职,力辞。适金人败盟,擢吏部侍郎,奉使,兀术拥精锐以惧之,良臣从容不慑,反复详辩,迄定初议,后参大政,出衣冠之囚,释变瘴之冤,起淹抑,斥奸回,修军政,罢冗员,节浮费。晚历知绍兴|、宣、潭、洪四郡。卒年六十九。赠光禄大夫,建康郡开国侯,食邑千三百户,实封二百户,谥敏肃”

       细读这一段文字,我们可以读懂魏良臣的一些性格特点:

       首先是孝顺。在母亲病势很严重的时候,他割了大腿上的肉煨成糜汤送给母亲喝,母亲喝了后身体便安康了。在古代,割股救亲的举动历来被看作是孝顺的,虽然它不符合现在的医学理念,但在那时也许起到让病中的亲人精神慰藉的作用。在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里,认为尽孝之人,也一定能尽忠;而至孝之人难以失节。

       其次是富有正义感。在南宋偏安一隅之时,很多大臣在皇帝面前总是唯唯诺诺,而魏良臣却亲自到朝廷,给皇帝上书,为太学陈东鸣冤。

       陈东何许人也?蔡京、王黼专权之时,众大臣没有谁敢说话,而太学陈东却几次率其徒“伏阙上书”,要求皇帝惩办蔡京、童贯等人,跟随他的军民有几万人。后来李刚任宰相,为了防止陈东再鼓动群众跪伏在朝廷前请示,陈东被斩于市。

       魏良臣认为陈东是含冤被杀的,于是直接上书皇帝,为陈东鸣冤,说陈东等人鼓动群众起来请愿,是出于爱国的热情,尽管行动有些过激,但朝廷应该理解、谅解他们,不应该把他们抓起来治罪。言辞恳切,竭力为陈东伸冤,要求平反。要知道,那时魏良臣刚刚录取为进士,朝廷只是将他“拟任为丹徒县尉”,也就是说还没有正式就任,就敢于站出来说话,可见其主持正义,人品高尚,也正缘于此,很快魏良臣被调任严州寿昌令,县令的官职当然在县尉之上。

       第三,也是魏良臣最重要的品格,就是有节气。魏良臣曾经两次出使金国,一次是在金人侵犯高邮的时候,众人一筹莫展之际,皇上说:“魏良臣很有节气,适宜前往。”当时魏良臣是吏部员外郎,出使之时正赶上宋金双方战事如云笼罩。当时金人很愤怒,他们不想订立和约,魏良臣说:“如果盟约持久不订立的话,边境上的将士只有决一死战而已。”金兀术听了很害怕,毕竟打仗不是一件好事情,于是和南宋订立了《绍兴和议》,圆满完成了朝廷交给的任务。第二次是在金人撕毁了《绍兴和议》之际,南宋的形势越来越紧张,金兵想越过淮河,夺取江淮之地,把“划淮而治”改为“划江而治”,在这严峻的形势下,魏良臣以吏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国。

        在与金兀术的口舌交战中,魏良臣大义凛然。金兀术想用精锐的军队武装吓倒他,但魏良臣不为所惧,从容不迫,据理力争:“当初是我和你们谈好的划淮而治,至于别的,我一概不承认!”

        金兀术见魏良臣态度坚决,就耍了个诡计,口头上答应魏良臣划淮为治,却在给宋高宗的国书里写成划江而治,想绕过魏良臣,直接逼迫宋高宗。魏良臣非常机警,说:“愿借所回国书一看。”魏良臣一看到国书与谈判所议定的内容不同,就坚决不接受。史书记载:“公固争之”,金人不能使之屈。

        魏良臣当着金兀术的面对副使王公亮说:“国家多难,依靠我们这些使者,想要办成大事。如果我们此行不成功,那么大势已去。”又私下里对王公亮说,一旦事情不能成功,不过像苏武罢了,誓不可退,大概事情最终能够获得成功。

        果然,金兀术在第二天再见到魏良臣的时候,做出了让步,同意维持原先的和议。

        第四,淡泊仕途,不苟蝇营。魏良臣曾经多次辞官,或者要求“丐祠还乡”,或者要求外调,他不愿意在这个被秦桧等人弄得乌烟瘴气的朝廷任职。他曾经写诗追慕戴叔伦,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秦桧把握朝政之时,想要让他担任言官,但他果断拒绝了。在秦桧炙手可热之时,敢于对秦桧说“不”的,能有几个人呢?

        第五,肯干实干,做事果敢。魏良臣担任参知政事时,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这时期,他拨乱反正,做了许多于国于民有益之事。他把一批被秦桧陷害下狱的忠臣良将释放出来,给他们平反复职;破格起用了一批受到秦桧打击的确有才干的文人。此外,还对以往发生的几起重大事件进行彻查,处理了一批追随秦桧的官员。同时又精简机构,减少政府开支,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魏良臣是高淳淳溪镇南塘人,其父魏枢死后葬于宣城昆山乡,祖父魏觉被赠予太子太傅,祖母陶氏;父魏枢赠少傅,母林氏,赠庆国夫人;妻赵氏,封秦国夫人,逝世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十月。有三子:伯友、仲恭、叔介。伯友不详。仲恭字端礼,曾辑朱淑真《断肠诗集》,并为之作序,是当时名士鲁察的女婿。叔介字端直,韩元吉曾为之作墓志铭,卒年仅38岁。

         关于南宋宰相魏良臣的墓地在哪里,目前有三种说法:

               1、高淳历代旧县志记载说是在“县东10里”。县东10里大约在今天的南塘或者下塘附近,这里是魏良臣祖居地。

               2、高淳凤山乡后保村一古槐树下,据说这是唐代的一棵槐树,至今还活着。但凡说到魏良臣的墓葬地址的书籍均采此说,并经县市两级主管部门确认。

               3、洪亮吉编写的《宁国府志》记载说是“在湖(南漪湖)北道山,子叔介葬衮山(今称昆山,在宣城狸桥镇南湖乡附近)前前”。净行寺《魏氏宗谱》记载:“葬昆山乡(今狸桥镇)道山冲,……葬如王制,以石为层檐,五凤楼立于墓前……敕东西二大觉寺为守茔院。”

2017年5月1日

  
  • 李栋旭
  • 发表于:2017/5/4 13:50:55
  • 来自:江苏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他的文章处处真知灼见,字字珠玑,让人深深体会到开卷有益,成为大家不曾谋面的良师益友,所有人都在期望他的佳作不断问世。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