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文化融合,从单一传统到百花齐放

  • 枫叶
楼主回复
  • 阅读:2185
  • 回复:0
  • 发表于:2018/12/22 8:39:01
  • 来自:江苏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溧水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40年,溧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文化产业发展良好、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步入规范

  文化,是一座城市独一无二的印记,更是一座城市发展内在动力。溧水,这座历经三千余年历史的城市,文化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量”到“质”……40年革故鼎新,40年沧桑巨变,40年长足发展。改革开放40年,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文化产业发展良好、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步入规范……
  改革开放40年,又重新赋予这座古老城市崭新的生命力。文化发展,与经济同行;文化惠民,给幸福加码。如今,行走在溧水这片土地上,到处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给予溧水人们的精神愉悦以及带给这座城市的美好。40年风雨走来,溧水在加快发展的道路中,日益凸显“文化”色彩,将文化处处渗透在溧水每一处,以更坚定的文化自信,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演绎着新时代改革故事,推动溧水高质量发展走向新高度。


  融合  文化产业融合描绘城乡发展新画卷
  今年11月2-4日,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六号馆内,溧水展区分为“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三个展区,陶玉梅“3D虚拟试衣镜”、“夜游溧水”宣传片、旗袍风格T台秀……南京溧水商贸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等全区七家文化企业通过展板展示、实物展示、产品体验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向广大市民展示了溧水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齐头并进,依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打破传统模式,推动“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融合、多元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
  “依托李巷里原有的一些红色遗迹进行红色旅游开发,包括茶饮、一些文创的东西融入到里面去,使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更加地生动,更加地吸引人。”李巷红色旅游村项目设计师李竹介绍说。2017年10月3日,红色李巷正式开村,至今已累计接待游客突破5万人次,接待省内外党性教育活动60多场次,今年7月,被市委宣传部等部门评为“南京市十大红色文化地标”。自溧水开启全域旅游新时代以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依托溧水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了“红色李巷”“石湫横山”“大金山国防园”等一批文化内涵丰富、体验性和互动性强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今年3月,大金山雷锋文化馆开馆,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目前,大金山正推进“一馆一路”红色旅游体验项目建设,进一步丰富红色文化产品。 
  作为溧水区的特色园区和重点项目,石湫影视小镇、空港会展小镇等建设夯实了溧水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今年11月19日,江苏广电荔枝文旅旗下石湫影视基地正式启动开放,一期建设占地2113亩,现拥有大型摄影棚、民国外景区、教堂外景区及幸福山庄酒店等配套设施,先后接拍《金陵十三钗》、《伪装者》等一大批影视佳作,逐步形成了影视剧拍摄、栏节目录制、美拍商拍、青少年培训“四位一体”的影视产业矩阵;位于溧水经济开发区的空港会展小镇会展核心区2.37 平方公里,结合现代会展产业发展趋势,以会展业为主导产业,形成会展商务、文旅文创、孵化办公、餐饮休闲多元业态,目前正在加速实施一期核心区建设,包括小镇客厅、北侧展馆、酒店和会议中心及其他相关配套和市政设施等,今年已成功入选江苏省特色小镇。
  近年来,我区突出高定位和区域特色化,持续推动产业项目建设,滚动排出文化产业“七个一批”重点项目11个,包括开工一批6个,竣工一批4个,落地一批1个。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优化产业布局,引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动漫、数字影音等新兴业态文化企业,打造了一批特色化、品牌化的文化产业功能区和园区基地,今年以来,全区新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48家。随着一些重大项目在溧水大地“落地生根”,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预计全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亿元,增长19.4%,占GDP比重达到6.5%。


  惠民  文化惠民点亮百姓幸福生活
  惠及民生,是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为了让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我区聚焦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完善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效能、丰富活动内容等形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群众收获“幸福”。按照省、市及我区“十三五”时期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要求,今年共新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2家,全区共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12家,村(社区)实现全覆盖。
  2016年6月14日,位于区体育馆内一座24小时自助图书馆正式开馆运行,全区首座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建立标志着溧水走进全民阅读“不打烊”新时代。今年我区建成并开放24小时自助图书馆3家,全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达11家,推动图书通借通还“一卡通”建设,覆盖率达到100%,充分实现阅读阵地资源共享,在全区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努力构建“书香溧水”。
  这只是溧水文化惠民的一个缩影。40年来,溧水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更好保障,读书看报、观赏电影、听地方戏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眼下每逢节假日,无论市区还是农村,几乎“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年年唱大戏”,休闲广场上文艺演出、诗歌朗诵,观看人群川流不息。2001年起,我区开始开展“幸福溧水”广场文化演出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如今已经连续举办十八届,逐渐成为我区文化惠民的品牌活动。今年,共开展广场演出和“送戏下乡”巡回演出77场,并组织镇(街)、村(社区)在传统节假日、主题纪念日期间,开展民俗文艺展演、专题文化讲座、送戏进校园、送演出到军营等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文化氛围。截至年底,镇(街)已开展各类文艺演出146场,村(社区)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166场,新建乡村大戏台7座,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面积达到2100平方米,较去年增长72.3%,真正做到“文化惠民”就要惠及于民,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大戏”。
  此外,除了多种形式的文艺演出活动,首届秦淮源头灯会让溧水人民不用去夫子庙也能在家门口欣赏到一场视觉盛宴。溧水发展大会、草莓节、马拉松等综合性活动的成功举办,促进了文化发展和繁荣,有力提升了溧水地方文化影响力。


  传承  文化遗产传承城市历史文脉
  一把编织藤椅是没有空调的年代里的纳凉“神器”,一张精美剪纸承载了年少时代满满的回忆,洪蓝蒲塘桥庙会是当年多少溧水人童年期待的“盛会”……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构成了溧水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
  6月10日,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举办了一场“古城记忆”——2018非遗游乐会,我区省级非遗项目传统民间舞蹈“打社火”、市级非遗项目“洪蓝玉带糕”、区级非遗项目“美惠刺绣”三个项目登场亮相,向广大游客展示溧水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蒲塘桥庙会的记忆,溧水人民尤其是洪蓝人对此深有感触。庙会起源于明初,相传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六日为祠山大帝寿诞,为祈求一方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地百姓就举行了传统的庙会活动。2009年,蒲塘桥庙会被江苏省文化厅纳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老厚重、熠熠生辉的传统文化资源是一种传承,见证了溧水这座千年古邑的历史变迁,改革开放40年来,保护、利用和传承历史文化资源的历程对于提升我区城市文化品质、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年来,我区加大力度,切实加强文物遗存保护,对杨氏宗祠等29处文保单位进行维护修缮,对全区15处重要历史建筑、4处重要文化遗址设立保护标志牌等工作;稳步推进非遗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挖掘整理骆山大龙、洪蓝玉带糕等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展示了溧水非遗文化风采。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省市区非遗普查项目371项,涵盖15个门类100多种类别,非遗传承人24名。
  红色李巷、大金山雷锋文化馆充分体现溧水红色文化资源,状元坊文化公园经过改造成为溧水市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近几年来,我区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做好历史文化资源解读,一座又一座文化场所“拔地而起”,成为溧水新时期文化地标;进一步完善《溧水区文物保护和利用规划》,重点对溧水区传统村落、古建筑两个板块进行了补充和深化;做好城隍庙、状元坊等重大建设项目的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和展陈工作,对村庄拆迁过程中遗留的老物件予以回收,结合美丽乡村打造和城市整体规划建设予以利用,不断丰富城乡文化内涵。

记者 经玉萍(来源:溧水区人民政府网)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