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新罗先贤崔致远 为官溧水留传奇

新罗先贤崔致远 为官溧水留传奇

关键词:崔致远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溧水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lishui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3520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崔致远铜像,它是2000年韩国崔氏宗亲会和溧水县政府共同塑立起来的,为什么在溧水塑立1000多年前韩国人的铜像?

       崔致远,字海夫,号孤云,公元855年生于新罗玉京沙梁部。十二岁时告别父母,只身一人随商船泛海西渡,自费到中国求学。崔致来中国,告别父母时,他的父亲告诫他说:“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吾儿,吾不谓有儿。崔致远到中国后。不忘父亲的告诫,如饥似渴地学习唐文化,经过“人百之,己千之”的艰苦努力,终于在唐乾符元年(874)考取宾贡进士。所谓宾贡进士是唐朝进士的一个种类。唐朝政府为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特地在科举考试中专门为外国人和周边少数民族学子设立了宾贡科。宾贡科所张之榜放在进士科榜之末。崔致远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我国古代,考取进士后一般情况下都任命一定的官职。崔致远宾贡及第后,被派任宣洲溧水县尉。崔致远任溧水县尉五年。五年中,他以文会友,在实践中学习,汲取了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的思想,认为学习做学问好比倒一筐土(覆篑),只要一筐土、一筐土地积聚,就能筑成大山。崔致远在溧水的五年,官闲禄厚,是他一筐土,一筐土求知打基础的五年,后来崔致远把自己在溧水所作的诗文汇成五卷,取名《中山覆篑集》。中山是深水的雅称,这部诗文集是溧水最早的著作集,遗憾的是已经失传。

       公元880年,崔致远溧水县尉任满,在顾云的引荐和自己的努力下,北渡长江,入淮南节度使高骈幕府,被委以书记,诸道行营兵马都统从事巡官之职,“表状文翰皆出其手”。崔致远所表现出来的杰出才能,受到唐王朝和高骈的赏识,后被授于承务朗,殿中侍御史,内供奉之衔配“紫金鱼袋”。在扬州期间,他和晚唐文人高骈、顾云、张乔、罗隐等屡有唱和,留下了不少佳作,黄巢起义后,崔致远怀着一颗报效唐王朝的赤子之心,加入了镇压黄巢起义的行列。高骈失势后,起义军进逼长安后,崔致远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深感前途渺茫和危险,在唐朝,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 便打算回新罗干一番事业,但他对唐王朝的一片忠心没有改变,这在他听到唐军收复长安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立即写“自此日月重光,伫观盛礼于登封”的诗句中得到证实。

       公元884年,二十八岁的崔致远奉使离唐回国,衣锦荣归。回国后,他向真圣女王献《时务第》和自己所作的诗文集,积极进行改革,大力传播唐朝的先进文化。由于改革,触犯了一些贵族的利益,  改革没能实行,后因朝政腐败,新罗王朝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崔致远深感无法实现自己振兴新罗的理想,便辞官,隐居伽佴山。

        综观崔致远一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来到唐朝,学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唐朝文化,一举考取宾贡进士并成为大唐帝国的官员,回到新罗后,又尽力于改革,振兴新罗传播先进的唐文化。尽管他未能实现匡时济世的政治理想,但他的汉文诗歌如《中山覆篑集》、《桂苑笔耕》、《帝王年代历》等,对朝鲜的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千多年来,他一直被朝鲜的因代学者尊之为朝鲜汉文学的鼻祖。他对唐王朝和新罗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7351761555 传真: 邮箱:1134256185#qq.com
地址:溧水经济开发区秦淮路808号101幢2楼 邮编:211200
Copyright © 2004-2024 南京万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